创设机会让学生“体验”
----《好朋友》一课的案例赏析
新制定的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(实验稿)》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小学音乐要“…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,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,……”。体验是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,还泛指亲身经历,从亲身的经历中体会知识,感受真善美与假恶丑。让学生亲身去体验,一方面避免了知识传授的枯燥和艰辛;另一方面还能感受到参与到其中的乐趣。
我在教授歌曲《好朋友》一课的“铃鼓介绍”时,就努力创设机会,让学生主动参与,从动手操作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与乐趣。如:
师:今天,老师准备了一件乐器分给大家,那么,这件乐器它是什么形状的?结构又怎样?请各组拿到乐器后,仔细看一看,呆会找同学来回答,看谁最细心,观察得最仔细。
(结构)
生:乐器是圆形;
生:一面蒙着鼓皮;
师:你们知道鼓皮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?
生:纸
生:皮
师:鼓皮是用精制的羊皮制成的
生:鼓边上有一些片片,可以发出声音
师:知道鼓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?
生:木头
生:鼓框上还有一个圆孔
师:你知道这个圆孔有什么作用吗?
生:拿乐器的
师:怎样演奏既能拿得稳乐器,又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呢?试着敲一敲。
(演奏方式)
生:手只握住鼓框敲击
生:手抓住鼓一边(鼓框和鼓面)
生:手握鼓框,手指顶住鼓面
生:用拇指塞到孔里面,手掌敲鼓面
生:用拇指塞到孔里面,指尖敲鼓面
师:同学们听,这几种方法敲鼓面,哪一种敲出来的声音好听?(师示范)
生:手不碰到鼓面敲出来的声音好听
生:用指尖敲出来的声音好听
师:对,我们以后就这么演奏
这一课的教授,我一改原来的“老师说,学生听”的教学方法,并没有直接把铃鼓的结构、演奏等知识告诉学生,而是试着扮演学生的“学习伙伴”的角色,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结构,动手操作比较出正确的演奏方法,让学生去动手体验,在观察、实践中主动的掌握知识技能。